幼兒機體生長發育過程是在神經系統的調控下、外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的,各系統、各器官的結構與功能互相影響、互相制約、協調發展。
一、運動系統發育特征
運動系統由骨、骨連結、骨骼肌組成。全身各骨借骨連結相連構成人體的支架骨骼,形成了人體的基本輪。骨骼肌附著于骨上,在神經系統調節和其他系統的密切配合下進行收縮與舒張,牽引骨改變位置和角度,從而產生運動。
1.骨骼生長發育特點
隨著年齡的增加,幼兒骨骼在不斷加長、加粗,長骨兩頭的軟骨在發育、長度增加的同時不斷鈣化,使骨頭變得堅硬。這一時期的幼兒腕骨未鈣化好,出生時全部為軟骨,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鈣化,在10歲左右オ能完成全部鈣化過程 ,女童一般比男童要早完成2年。
掌指骨鈣化時間較長,所以幼兒手勁較小,精細動作的學習和控制比較困難。
幼兒骨骼化學成分,有機物較多、無機物較少,而成年人骨中有機物和無機物含量的比例為3:7,因此幼兒的骨頭易被彎曲、但不易折斷。
2.骨骼肌生長發育特點
幼兒骨骼肌細胞纖細,間質相對較多、肌腱寬而短;水分多、蛋白質、脂肪及無機鹽的比例較低,所以幼兒在運動時骨骼肌易疲勞和損傷;但幼兒的新陳代謝旺盛、氧氣供應充分,疫勞恢復較成人快。幼兒全身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發育的早晚時間不同,這一時期大肌肉發有早,小肌肉發育晚,幼兒能夠完成大肌肉主導的跑跳等動作,但手部小肌肉控制的直線繪圖卻很困難,大約到6歲時,手部肌肉才開始發育,可以做一些較為精細的工作,但時間不宜過長,否則容易疲勞。
3.關節生長發育特點
幼兒關節囊比較松弛、韌帶不夠結實,關節的穩固性較差、且關節的仲展性和活動范圍均大于成人,所以不適當的運動安排容易導致關節脫白。幼兒在掌握站立或行走動作以后逐漸形成腳弓,但由于手骨化未完成,足底的肌肉、肌腱和韌帶發育不夠完善,若運動量較大,容易形成扁平足現象。所以,幼兒在完成跑步動作練習時,跑動的距離有所要求,一般直線加速跑步的距離:3-4歲幼兒為5~8米、4~5歲6~9米、5~6歲10米左右。
由圖1-1可知,3-6歲階段幼兒骨骼發育速度要遠高于肌肉。幼兒的動作是在神經系統調節下,以骨骼為杠桿、關節為樞組、肌肉為動力實現的,但由于肌肉發育滯后于神經和骨骼,說明幼兒階段不是發展肌肉力量素質的敏感期。
(圖1)
二、神經系統發育特征
1.神經系統發育迅速
妊娠3個月后胎兒的神經系統已基本成形,出生前半年至出生后一年是腦細胞數目增長的重要階段;1歲以后腦細胞數目不再增加,但腦細胞的突起卻由短變長、由少變多,腦細胞猶如一棵小樹苗,逐新生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。新生兒腦重量約350克,1歲時為950克,而在6歲時為1200克,達到成人的70%-80%。
由圖1-1可知,幼兒期運動系統中神經系統最先、最早發育,幼兒動作表達的準確度、靈敏和速度素質發展,主要受神經系統影響。所以3-6歲階段,是幼兒動作發展關鍵階段,同時也是靈敏素質發展敏感期。
2.
神經系統容易興奮和疲勞
由于幼兒高級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不夠完善,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,興奮和抑制在皮層輕易擴散,使得幼兒神經活動的強度較弱,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差,好動而不好靜,容易產生疲勞。主動注意時間3歲幼兒為7分鐘、5歲幼兒為15分鐘、6歲時可達20分鐘,所以固定單一練習內容會使幼兒產生疲勞和厭倦,需要不斷變換活動內容與方式。
幼兒神經系統發育較快但仍未成熟,在進行身體活動后需要較長休息和睡眠時間,以進行修整。一般在運動后8個小時的睡眠休息,可使幼兒神經系統得到充分恢復。
三、循環系統發育特征
幼兒循環系統是一個密閉的、連續性的管道系統,由心臟、動脈、靜脈和毛細血管所組成。幼兒時期心肌薄弱,心臟容量小,機體為滿足新陳代謝的需要,心率較成人快,3-4歲為105次1分、4-5歲幼兒為100次/分鐘、5~6歲為95次/分鐘;幼兒每公斤體重的血量約為85毫升,較成人略多,年齡越小相對值越大。幼兒為保證在成長過程中因新陳代謝旺盛需要較多氧氣的供應,幼兒心率較成人快,且年齡越小心率越快。所以幼兒在進行身體活動時,運動心率應高于各年齡段均兒的正常心率區間,才能保證活動的有效性。
四、呼吸系統發育特征
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,主要功能是完成機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。幼兒呼吸器官較為嬌嫩,喉嚨狹窄,發炎時通道易被阻塞。聲帶不夠堅韌,易充血、腫脹變厚,造成聲音嘶啞。鼻腔、氣管及支氣管非常容易感染,且發病后癥狀較重。由于幼兒肺泡的數量少和容量小,幼兒呼吸特點為淺而快,由于胸腔和呼吸肌發育不夠完善,所以幼兒大都采用腹式呼吸。所以在指導幼兒進行身體活動時,應根據幼兒呼吸的特點,提示幼兒以腹式呼吸為主導進行呼吸。
以上就是關于幼兒綜合素質中的身體發展特征,幼兒骨骼相對較脆弱,所以初期要避免運動過量,同時幼兒時期又是骨骼發育最為快速的階段,此時進行適量的運動會比較有利于幼兒的成長,對于幼兒階段孩子們的訓練課程,家長們一定要控制好科學運動的量。